世界文艺首页 > 2005年第2期> 绣 之 韵
精品赏析

绣 之 韵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江苏 黄建国
  传神、细腻、生动、逼真、纤毫毕现,这些都是当今苏绣近年来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好评如潮、志名鹊起的重要原因;也是苏绣在中国四大名绣中独领风骚取得骄人成就的根本所在。
  苏绣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间工艺表现形式,古称“针绣”,俗称“绣花”,汉代通称“刺绣”,又称“女红”。传说在尧、舜、禹时,民间就在衣裳上作画刺绣。唐宋时传入皇家宫廷,作为官服饰品盛极一时,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就已将刺绣用于服饰。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设色精妙,光射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之态,佳者较画更胜。”苏绣讲究形似神肖,用绣针穿起五光十色的丝线,按设计的花纹和色彩规律在绣料(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一根针一根线)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的工艺品。以针作画,对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巧夺天工,古时多为皇室享用,成为宫廷艺术奇葩。
  苏绣是江苏南通、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地民间刺绣艺术的统称。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首创了苏绣艺术“仿真绣”(溶西画照牌肖神形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慈禧太后备加赞赏沈云芝为其七十寿辰绣制的佛像等八幅刺绣作品,特赐“寿”字于沈云芝,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在沈寿的倡导下,南通、苏州等地分别开办了刺绣、女红传习所,创新研制出“双面绣”、“双面三异绣”(异色、异样、异针法)等新的绣品制作方法。沈寿去世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国内外;《耶稣像》1919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售价达一万三千美元。被誉为“东方明珠”驰名中外的苏绣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与宫廷艺术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更加焕发了青春,被作为国家礼品和展览品,先后数百次作为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在一百多个国家和独有的艺术地区展示,斐声海内外。
  2002年5月,一幅高146cm宽280cm的展示江泽民与从校友促膝谈心的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群像乡(高山流水校友情)的苏锈作品,在38位绣娘135个日日夜夜的“一针一线”的精心绣制下,呈现在世人面前。作品用针2亿2千万,仅丝线就用了五千克,用线长度4000多公里,线色达1650多种,最细处一根丝线被辟成64份,几乎成为纳米级丝线,社会各界盛赞“此绣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
  而另一幅传逝之作则是“江泽民与安南”此幅作为时代特征明显、刺乡工艺精湛宽121cm高96cm。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江泽民与安南秘书长亲切握手这一历史性场景,凸现了人类对和平幸福生活不懈追求和向往的永恒主题。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得到了联合国官员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

           
   ▲ 苏乡 邓小平  曾荣获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黄建国提供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6年第4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