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艺首页 > 2005年第2期> 一代二胡演奏宗师蒋风之
艺苑撷英

一代二胡演奏宗师蒋风之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北京 蒋小风
  作为蒋派二胡演奏艺术的一代宗师蒋风之先生,无论在创立独特的二胡演奏风格、建立科学的二胡演奏方法、发展独树一帜的二胡演奏学派、推动民族音乐的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享誉中外乐坛。但家父作为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却鲜为人知。
  被历史遗忘的事实是,在家父蒋风之19岁第一次考入专业的音乐学府——上海艺术大学时,主修的专业是琵琶演奏。琵琶老师朱荇青是清末琵琶大师李芳园的弟子。在父亲20岁首次参加音乐会演出时,他也是用琵琶和张曙演出琵琶二胡重奏《青莲乐府》。
  家父29岁时,因不愿与日伪合作而一度失业。父亲后来去了协和医院的二胡学习班任教。其时,学生中有一名内科大夫王叔咸,是上海琵琶演奏大师汪昱庭的弟子。蒋风之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与王叔咸大夫互学互教。
  32岁时,家父首次在家中教授琵琶。就在这个时期,父亲在家里弹奏琵琶的时间特别多,使我逐渐的把父亲演奏的琵琶曲背了下来。
  1948年前后,我学的音乐知识稍微多了一些。父亲希望我协助把他演奏的二胡琵琶曲记录下来。由于那时正是父亲特别热衷于琵琶,演奏的也非常动听,所以我陆续的记录了六首父亲演奏的琵琶曲。
  1949年,我去天津中央音乐学院上学,没有住在家里的时候能经常听父亲演奏二胡琵琶的条件,未能记录其它的琵琶曲。自然,二胡曲的记录也就搁置了。而后来在《蒋风之创作改编演奏的二胡琵琶曲》一书中发表的作品,也就是我原来为父亲所记录的六首琵琶曲。
  1956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被分配在配器教研室任教。工作比较灵活。每周都往返于北京和天津。在家的时间较多,得以继续完成父亲演奏改编的二胡古曲的记录工作。其中的八首于1958年7月由音乐出版社出版,题为《二胡曲八首》。现在发表的这八首二胡曲,作了如下改动:一、乐曲的宫调参照蒋风之历年的演奏录音重新订正;二、同样演奏的速度也作了相应的订正;三、有个别乐曲的节拍作了合理的调整。比如《汉宫秋月》开始的两小节改为3/4拍子。《三宝佛》的头两个音改为二拍等等。这是由于当时的记谱不准确,所以这次重新发表时应该改正过来。
  《长夜》创作于1936年。这是父亲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首二胡曲。它集中的反映出作者的音乐才华。这首乐曲很短,只有99小节,是一首三部曲式的乐曲。它的旋律发展极富特色,首先在宫调布局上极具特色。整首乐曲是在C 羽上,但乐曲开始却不止一次的出现旋宫音替现象。第一乐句在bB宫的系统中,第二乐句旋宫到bE宫的系统中,形成旋宫交替。也就是说第一乐句是从上五度的宫音系开始的,接下去又有一次相同的旋宫交替。21小节又旋宫至bA宫音系。其次,节奏和交替节拍的运用极具别致。特别是在中部(二)(38小节),切分带附点的节奏使得节拍重音后移,这一节奏发展到第49小节,自然形成了5/4拍子的切分带附点节奏,这段音乐的旋律发展一气呵成,高潮之前的逐步积累和铺垫都建立在曲作者旋律发展的自然流露,毫无″作″曲的痕迹。第三,全曲的结构布局也别具一格。第一部分没有收拢式的结束,即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从商音开始,结于羽核心,随即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快结束时,又进入了商音,但带来的都是一个简短的结束句。
  遗憾的是,父亲作为演奏家,更倾心关注他的老师刘天华先生,以及两位民间音乐大师华彦钧先生和孙文明先生的作品 ,很少演奏自己创作的《长夜》,对于他的后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瞎子阿炳曲集》出版后,父亲就以极大的热情研究和学习它。1953年,阿炳二胡曲的唱片出版了,父亲如获至宝。他把自己关在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里,使用一台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旧得无法再旧的手摇唱机,跟着阿炳的演奏录音进行学习和研究,每天摆放唱机的桌子上都撒满了手摇唱机用的唱针,因为每听一面唱片就要换一根唱针。可见父亲一天要听多少遍阿炳的乐曲。起初,他发现出版的乐谱和唱片上的演奏对不上,特别是在跟着唱片演奏时更暴露出记谱中的问题,于是父亲就萌生了重新记谱的想法。我自然成了父亲记谱的帮手。这里发表的《二泉映月》和《听松》就是当时记录的。《二泉映月》原记谱的错误在于节拍问题。《听松》原记谱的错误也是在节拍和节奏上(第二小节至第六小节)。
  1959年,我到上海创作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作品,非常幸运的和民间音乐家孙文明住在一个旅馆里。于是我拜孙文明先生为师,学习记录了孙文明创作并演奏的九首二胡曲,随后即把这些乐谱寄给了父亲。父亲收到后十分高兴,并立即开始学习《流浪曲》,还为其订了弓指法。对于家父为孙先生亲订弓指法的这首《流浪曲》,我后来在收集整理父亲创作改编的遗作时,也一并编辑到了《蒋风之创作改编演奏的二胡琵琶曲》一书中。

                 
  作者简介: 蒋小风,1932年出生,江苏宜兴人,指挥家、作曲家、理论家。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指挥,中国交响乐爱好者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老教授学会、律学学会、传统音乐学会、少数民族音乐学会、音乐家协会会员。父亲蒋风之是中国著名的二胡、琵琶演奏家。母亲金秉心和父亲同学,被誉为“四胡夫妇”。他4岁开始学习二胡,16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作曲。任学院三个乐队的首席二胡、首席低音提琴和吹低音号。18岁赴柏林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随后在苏、奥等八国演出一年,23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肖淑娴作曲班并留校教配器法。同年他的《玫瑰花的故事》在音乐周获好评。26岁拜著名二胡演奏家孙文明为师,并记录了他的二胡曲。他指挥的歌剧《救救她》和舞剧《铜雀伎》双双获奖。他指挥自己的《第一协奏交响曲》演出并录制了磁带。他的《第二二胡协奏曲》由中央台播了专题节目并出版。他写的《能在大管上演奏和弦的人》在中国和美国发表。此外,他还著有《宫调学》、《和声功能体系中的问题》等。他在66岁时又编写了两部著作:《音乐本质论》和《蒋风之演奏的二胡、琵琶曲》,并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写了三部协奏交响曲。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6年第4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