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艺首页 > 2005年第1期>扎根沃土 励精图治 大气恒久
卷 首 语

扎根沃土 励精图治 大气恒久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访著名油画家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林斌教授
               本刊记者 郭志刚
  西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着大自然丰富的宝藏,而且是一个产生艺术的摇篮。多少艺术家从这里汲取了创作的灵感,积累了丰盛的营养,并从中收获了硕果。在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应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了解从这里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他们同样是西部大开发宏伟蓝图中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湛蓝的天幕沉重地低垂着,随性而置的大大小小的色块,或蓝、或紫、或黑、或白、或厚重、或透亮……让你忍不住想伸手将其搬走,撕破,以打开迷一般的心扉。
  山在伫立,树在怒吼,像一块块让人费解的原始雕像,残阳如火,炊烟如森,那是一个个颤动的五彩音符,天空、山峦、牛羊、牧女、褐色的土地,黑色的流水……面对林斌教授一幅幅色调深沉,用笔凝重,气势雄浑的画作,仿佛沉醉于一首首荡气回肠的交响乐之中。那即是美的享受,又让本不平静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地震撼。
  2005年伊始,在金城兰州,记者有幸和著名油画家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西北油画界朴素主义绘画风格的倡导者——林斌教授谋面,并进行了数次深入的访谈。
  林斌,男,汉族,1955年生,祖籍天津,1983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林斌教授在二十多年的执教、艺术创作中成就斐然。作品《入栏》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归牧》入选全国第十届新人新作展;《暮色》入选     1998年中国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喀什老城区》入选1985年中国油画风景展;《静物》获2000年甘肃省写生画展一等奖;《晨》获1999年甘肃省 第三届油画展一等奖;2003年油画《出牧图》、《藏女》入选全国第三届油画展和第一届北京国际双年展,《藏女》荣获中国油画最高艺术成就奖。2004年油画《藏区印像》入选中国第十届全国美展。《野菊》、《牧归》等多幅作品曾发表于《美术》杂志,有美术专著和十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
  集西北人豪放爽直性格,学者严谨,画家风范于一身的林教授是一位很好亲近的中年人。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在教授不大的画室里,除了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画作外,几乎没有一处多余的空间。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造作的客套,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气氛中,作者和教授一起在浩瀚的艺海中探索、发现……
  绘画作品是画家将情感呈现出来供大众观赏的精神产物,是由情感转化而成的可以感知的视觉形式,它是运用特殊语言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于人的知觉的东西,艺术的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样的,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视觉“绘画”,听觉“音乐”,想象“文学”中的具体反映。因此艺术品也就是人类用于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感觉认识的表象形式。可以这样说,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文学,它们是人类情感的共鸣,或是唤起共鸣。绘画是凝固的音乐,流动的音律,视觉的感知,心灵的共鸣……
  一面细细品味着林教授众多的画作,一面聆听着教授有感而发的论述,那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身为美术学院主要领导,同时作为学术带头人,林教授在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勤奋创作,不倦耕耘几乎占有了教授所有的时间。他率先提出的绘画对象实际上是虚幻的,它只存在于视觉之中的概念,使我们对绘画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教授如是说:“绘画作品表现的是关于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概念。它既有固有的对象,又有虚幻的内容。它既不是一种自我吐露,又不是一种凝固的‘个性’,而是一种较为发达的隐喻或一种非推理性的符号。它表现的是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虚像’形态”。绘画是一种虚像,它可以被眼睛看到“视觉感知”,但不能用手去触摸而感知到它的内容。它的可见空间虽然无限广大,但不具有任何通常的声学特征,存在于绘画作品中的那些坚固的物体,形态的外貌特征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却不能象感觉普通的物理事物那样去感受,认知它们。因为它们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视觉之中,所以一幅画只能是为视觉所感知的空间,只是一种虚像。
  在绘画领域内,不管是什么画派,使用的是什么材料,绘画创作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引起视觉上的认知,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力,从而引起思维上的遐想与共鸣。实际上这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唯一作用,这也是林斌教授提出的绘画领域内所有表现的都是一种虚像概念的根本所在。绘画是情感的,不是理性的制造。
  对于现代绘画领域内,派别林立,画风各异,手法纷呈,形式多样的繁华景象,林教授认为:应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绘画中的精髓。——那就是一个字“土”。好一个“土”字,“土”就是本民族自带的朴实,就是不同区域所带有的特征。我们在西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中所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辛劳、勤奋、贫穷、落后;聪慧、富足、憨厚、诚实,这一切不都是生活吗!生活所表达的不就是生命存在的最好形式和表象!处在不同的地域,你必养成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生活、思维方式,身为中国人,你骨子里所带有的只能是中国人固有的生活、思维方式和现象。一位哲人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所积淀的艺术底蕴只有一个字“土”。
  林教授在长期的绘画教学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对于学生和初涉画坛的人来说:最主要是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即造型能力。思想要开放,要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不同画派的精华。“模棱两可,捉摸不定,具有可改动性的,生动的。”这句话完全概括了林斌教授在绘画教学中要求实践的视觉效果。
  对每一位艺术家而言,每件作品均代表了他个人的艺术探索成果,久之便形成了风格。是原始的野性融合了现代的观念,还是进步的方法交汇了朴素的思维。这有待于细细的观赏和品味了。
  “不排斥外来的,保留自己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必须是个性的。”这是林斌教授对自己绘画创作的最好总结。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朴素主义绘画风格的艺术家。
艺海无涯,追求无限,相信在精彩纷呈的当代中国画界,有了像林斌教授这样一批扎根本土、立足本职、励精图治的画家,中国的绘画艺术一定会在世界绘画领域内占有越来越大的空间,为世界的视觉艺术发展推波助澜。
  愿西部油画乃至中国油画在林斌教授的影响下,走向更加辉煌的前程!
  期待着林斌教授有更多、更新的作品面世,以让更多的读者通过绘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去更深、更全面地了解、认识西部独有的风貌和生活。

  札记:
  用自己特殊的情趣,去洞察绘画世界的隐密和作品表达方式的实质;情感的表述必须找到更多的艺术语言;用自己心灵的碰撞与世界对话,灵魂应在思考的悸动中得到洗礼、净化和升华。化纷繁为简约,化平凡为神奇;用艺术的话语和生活的情境调动内心旋律的流动。
我不能用短短的篇幅去概括一个艺术家的方方面面以及他的作品,只能通过一个个枯燥的文字去表达我对一个有着独特生活情绪和艺术感知的画家的理解和尊重。

  二00五年春节于甘肃兰州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6年第4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