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艺首页 > 2005年第2期>神游虎跳峡
散文随笔

神游虎跳峡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李钟模


  我早年在金沙江沿岸一带从事石油地质考察,领略了金沙江峡谷的奇伟,特别是虎跳峡的魅力,使我终生不忘。阔别金沙江已是三十余年,大脑的记忆却未曾一时忘怀,夜间常梦游其间,许多奇闻轶事都象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展现在眼前。
  那时,我们这些年轻的地质队员正是虎虎生风的年华,任是什么高山、峻岭、峡谷,在我们的脚下都不在话下,然而,当我们第一次渡滑道时,谁也没有勇气第一个吊上去。所谓“滑道”是架设在金沙江峡谷两岸悬崖上的一根碗口粗的竹绳,竹绳上串有竹筒,人和货物就挂在竹筒上,缀在竹绳下,用手牵拉滑绳由此岸渡过彼岸。站在悬崖上,低头一看,竹绳离谷底有400~500米高,谷底江流湍急,水气蒸腾令人头晕目眩。万一掉下去,真是粉身碎骨了。但我们的向导,两位彝族小伙子很自信地先将我们的物品渡过对岸,又返过来帮助我们一个又一个地渡过去,然后他们才渡过对岸。所谓吊上去,实际上是躺在一个竹架上悬挂在竹绳上,只要不向下看,也不觉得十分危险.如此渡过数次之后,反而感觉很刺激,很有点浪漫色彩。我问向导,这竹绳天长日久会老化的,有没有因竹绳折断而掉下江底的?向导回答说这竹绳索是要经常检查,定期拆换的,是不会出问题的。
  虎跳峡,国际探险家称之为“魔鬼之峡”。据国外报刊透露,美国卫星曾从高空对虎跳峡进 行过拍摄,但照片却是黑乎乎的一片。并非卫星摄像机出现故障,而是金沙江掩隐在山影里。只有到下午一点,太阳才能直射到江面,金沙江才亮起“金身”。此刻光波耀然,宛如碧玉与白银正在融汇,呈现出一种精灵的美,魔幻的美。
  进入峡口,山与水之间的巨大高差,便给人以“当惊世界殊”的强烈印象。两岸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海拔5000余米,势如两块夹板,将深深陷于谷壑中的金沙江夹得瘦如脐带,不由不令人产生一种奇异的心悸。再抑望玉龙雪山,顶峰“扇子陡”上,两座金字塔状的峰巅,仿佛刃露寒光的古代兵器,“刺破青天愕未残。”太阳早己露头,但在“扇子陡”的蛮横遮挡下,光线只能从诸峰的凹口间洒下,形成几道黑白相间的光瀑,恰似恶魔斜刺江间的利剑。进峡走到第二个滩点,虎跳峡“虎性”即初露端倪,江水斜刺里直冲到玉龙雪山的峭壁上,又猛地翻卷回来,将江水搓扭成绳子一般。接着长达几百米的滩群,一个接一个,使碧色如玉的江流出现一段段“泡沫河流”。江中巨石,布阵般地阻塞江流,大都是山体塌垮造成的。有人曾目堵玉龙雪山一次大山崩,成千上万块巨石滚入虎跳峡中,将金沙江水溅起数百米高,水烟混沌一片。山崩石落不断,使十几公里的虎跳峡,形成十几个特级滩、甲级滩。
  虎跳峡中最具魔力的,当数鼎鼎大名的“虎跳石”了。它长约30米,宽约10米,高15米,蛮横地横亘江中。相传老虎从哈巴雪山一侧崖石上,纵身跳上此石,再纵身一跃,便可跳到彼岸,“虎跳峡”因此而得名。受阻的金沙江,此时全部挤入虎跳石和玉龙雪山间不到10米的狭窄甬道,形成迅猛无比的水头,吼声震天的涛声,横扫的大风将溅起的水花幻变成水雾,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彩虹,壮观之极。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自青海省玉树奔腾南下,穿过川藏界的崇山峻岭,与澜沧江、怒江并肩而行,但进入云南境内石鼓后,突然来一个130度大转弯,独自急转北流,横劈巍峨的横断山脉,把沿岸切割成狭窄的峡谷。其中虎跳峡谷深3790米(比世界著名的美国科罗多大峡谷还深1900米,比长江三峡深2000多米),全长17公里,水面宽60~80米,最窄处仅30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金沙江峡谷的形成乃地壳上升,江水冲刷切蚀所至。据地质资料,这里地壳还在缓慢上升,金沙江仍继续向下切蚀,因此,虎跳峡还在向深里发展。啊,虎跳峡,你是如此的雄伟,气象不凡;你是如此的虎气,霸气;你是如此的具有魔力、魅力。千百年来尚无人征服过你,然而,在1986年3月4日,有10位中国虎虎生气的年轻人,打着一面“长江漂流探险队”红旗,胜利地征服了你,并把红旗扛上了虎跳石。
  好汉不提当年勇,花甲之年的我,老朽矣。有何能力再游虎跳峡,只能是梦游、神游了。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6年第4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