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艺首页 > 2006年增刊>炮台山怀古
散  文

炮台山怀古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了解世界艺术的窗口     走向世界艺坛的平台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打印】 【关闭
 

                  ◆ 贾 胄
  出宝清县七星泡镇平安村东北,走几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就到了炮台山古遗址。过去人们只视其为一座小山,说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联军在这里打过仗。后来,炮台山默默伫立,几乎无人问津。近几年考古专家来了几次,炮台山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人们心里像敬慕先人一样,对炮台山有了崇敬之意。
  炮台山上的树木早已被伐光,光秃秃的小山包裸露出曾经有人为雕凿的痕迹,山的北侧七星河弯弯曲曲缓缓向东流,河滩上的细纱温热湿软,踏上去身后就留下一串串脚印儿,随着被河水一遍一遍地冲刷,脚印也就很难再寻觅了。
  炮台山山体形状像个炮台,因而俗称为炮台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每逢六一儿童节,附近村屯的小学生都要到山上去野游,听附近村子的老人讲述抗联战斗英雄的故事,讲将士们在炮台山炮击河对面的叫做对面城的地方,被称之为“炮打对面城”(其实对面城也是炮台山同期古遗址)。
  风雨剥蚀着炮台山,开荒的犁铧给炮台山留下了一道道田垄,犁碎了山地表层土,也犁铧出埋藏千年的历史,大量的陶片被翻晒了出来,引起考古专家的关注。经几次考古证实,炮台山是一座汉魏时期的古城,是满族远祖挹娄人所建造的一座王城,约有1700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山地古城,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炮台山不仅有过抗日的烽火,还历经许多朝代的狼烟熏烤。残碎的陶片,箭簇等大量裸露地表,可以想象出炮台山的繁华。历史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浸入多少浓烈滚热的血,慰藉了多少饮恨离乡的魂,一代天骄,金戈铁马,将旗叱咤风云,当年曾是多么威武雄壮的王城,现在却沉睡,留给后人去猜想去发掘考察。
  据考古专家初步考证,炮台山古城占地近50万平方米,结构比较复杂,山顶呈平面椭圆形状,城垣随山地势掘土修筑,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廓城,还有拱卫廓城的月城,壅门和城壕,城内多为地坑,古人类穴居的房屋。中层为坛城,位于山腰,平面随山势呈椭圆形状,周长450米。上层为遗城,位于山顶部,平面呈椭圆形,周长200米,内有八处“天坑”,有七处按北斗七星状排列,另一处则位于北斗七星北侧,显示当年极星的位置。考古学家考证遗城实际上是一处祭坛,称之“北斗七星祭坛”。这处祭坛是在2000年6月被发现的,当年被列入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现如今炮台山古城遗址己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斗七星祭坛”豁然使人想起周边很多地方与“七星”的关系,七星河、七星泡、七星矿、七星峰等是否都与七星祭坛有关?
  2001年,北京天文台著名天文考古专家伊世同先生来考察,称北斗七星祭坛是古人祭天与测天的灵台,具有敬天、礼地、法祖的性质和功能,所展现星象是4500年前的北极星象,这种说法又不知将七星祭坛向前推进多少年,这些要由考古专家探究。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四次来炮台山考察,给予炮台山很高的评价,挥笔写下了“北疆物宝,荒史源清”八个大字。2001年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张文彬先生来炮台山时题写了“北国之宝“四个字,可见炮台山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炮台山,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新发现,在这号称亘古荒原上的“北大荒”,有着这么古老的山城遗址,“北大荒”又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人建城的同时,也建造了祭坛,他们在祈求,向往着太平、吉祥、丰收。炮台山寂寞,像一位沉睡的老人,城己倾圯,轮廓依然,感触苍天,祈求国泰民安。向山下望去,一道道城墙似卧龙盘亘,城门通向七星河,俯首提着陶罐,担水而归,仿佛听到山上筑城将士正喊着浑厚的夯歌,城内生火造饭,炊烟袅袅,那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太久远了,这样的镜头只能在电影中、睡梦中出现,而今它沉睡着,这浸透过汗水、血水、泪水、雨水、风雪的地方就是历史,我随手拾起一块陶片,即拾到了历史,顺手抛出去,就遗弃了历史。
  炮台山,这个沉睡近两千年的山城,山下被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所包围,七星河水不住地流,流淌的过程,也滋润着庄稼。盼着丰收的农民,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向往着未来。就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也发展了历史。


会 员 作 品

 
 
 
 
 
 
 
 
页面功能 【收藏本文】【字体: 】【】【关闭
期 刊 电 子 版
2006年增刊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1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第3期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4期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2期
2006年第4期
 
世界文艺杂志征订电话:010-81911642
www.wlaap.com 《世界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